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协同中心教工党支部是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对接地方特色优势与经济发展需求,强化有组织科研,开展组团式帮扶,利用“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中药资源研发思路,围绕药材生产过程副产物的价值发现和资源化利用,开展科研攻关,用扎实行动推进中药高质量发展。
党建联建的“融合引擎”,释放协同发展动能
协同中心教工党支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索“党建+科研+产业”融合机制,为中医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组织力量与精神动能。
在校地、校企联建方面,支部先后选派2名党员参与“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工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深入对接南京、苏州等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主动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难题破解。支部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将党建联建作为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路径。在共建企业设立“协同中心党支部赋能站”,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主题,举办联合党日、专题座谈、科技项目协同攻关等活动,打造“共建+共研+共育”的融合平台,推动“强国行”专项行动落地见效。
在校院联建方面,党支部与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党组织深化协同,围绕党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共建、人才队伍发展与“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协同推进“中药与食品”等交叉学科建设,形成多学科联动、资源整合共享的发展格局,为国家一流中药学科建设注入党建引领的强大动力。
播撒本草文化种,厚植青少年根脉
党支部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作为思想育人和价值引领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支部与栖霞区长江中心小学、摄山星城小学党组织联合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国粹”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本草与生活》《与‘粽’不同的植物》等课程走进课堂,带领小学生识药辨草、制作植物标本,实现中医药文化从高校走向基础教育的有机延伸,打通文化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支部党员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支部党员段金廒教授累计开展中医药科普宣讲20余场,覆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个层级。同时,党员教师多次参与《中国中医药大会》《本草流芳》《开学第一课》《江苏工人大思政课》等公益活动,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与循环利用理念。
支部还积极构建“战略科学家+产业导师+学术导师”三维协同导师矩阵,建设“协同中心党支部赋能站”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开展校企实训、就业座谈等系列活动。围绕“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主题,开发《中药资源化学专论》《中药资源生态学》等课程与教材,推动实践教学体系与学术资源系统化融合,为中药人才成长提供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支持。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协同中心教工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国粹”主题党日活动,带领长江小学学生在百草园辨认药用植物。
打造产教融合闭环,激发成果转化动能
党支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特长,推进有组织科研体系建设,以科技赋能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围绕中药资源领域关键技术瓶颈,支部聚焦中药材种植、深加工、循环利用等核心环节,推动苏菊、金银花、珍稀濒危动物药等特色药材产业质效双升,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渠道。支部牵头建立“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签订4项中药新药开发合作协议,总额达1550万元。组织专家攻关中药渣智能发酵技术,协助企业完成3项关键技术优化,打造绿色发展实践基地,推动中药渣转化为高效有机肥,为中药产业开辟绿色新赛道。
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方面,支部持续组织面向中药产业链的培训,覆盖中药资源生产、加工、循环利用等多个环节,累计开展现场考察、在线调研等活动,服务师生与产业界超5000人次。支部多位党员受聘地方科技顾问,参与中医药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实现专家智力资源向地方经济的精准投放。
支部党员团队率先创建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适宜技术体系,构建GAP示范基地7个,实现中药材从“无序种植”向“标准化种植”跃升。相关成果应用于20余种大宗药材种植,累计促农增收超百亿元,辐射10余省、20多个县区,有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
实践育人的“青春熔炉”,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
党支部坚持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围绕中药产业关键环节,引导学生深入一线、知行合一。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联动,连续多年组织“岐黄薪火传乡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足迹遍布甘肃岷县、安徽马鞍山、贵州毕节、江苏连云港、南京溧水等地。
面对岷县当归产业发展难题,党员教师指导学生深入田间调研,揭示了当归早薹新机制,创建了早薹防控新菌剂。
近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显著降低当归早薹率40%-80%,药材增产达10-50%。自主设计的模拟传统清洗—发汗—整形—干燥于一体的成套装备使高品质当归药材出成率提升20%,生产效率提升60%,农民每亩收入可增长至4000-12000元。
党支部大力拓展中药产业实践基地,依托全国科技小院、绿色生产与循环经济小镇等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科技赋能”双轮驱动。
支部党员通过测土配方打造形成了高品质金银花中药材生产专用肥,在2000亩金银花试验田推广,实现亩均增收800元,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共赢。在与企业联合实践中,师生团队开发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多个奖项等。近10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荣誉,实现以实践锤炼品质、以服务厚植情怀、以青春回应时代。(段嘉伦 徐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