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科技成果的展示与转化、交流与推广,7月1日至3日,2023年中药资源化学与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
此次大会以“中药资源化学与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发展”为主题,院士、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围绕中药资源价值挖掘及循环利用领域相关问题展开交流。
大会在中国中药协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多样性与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在致辞中表示,“不断推动中医药在新时代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学校将持续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强化自身特色优势,继续深入挖掘、充分发挥中医药巨大资源价值,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密切,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市场对中医药健康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药农业、中药工业的整体提升和快速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直言不讳,与此同时,中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要推动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循环利用和提质增效,实现中药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谈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此背景下,提升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资源效率和效益,也成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产学研各方开发的一批资源型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国中药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王广基,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等36位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有很多实践模式,涵盖中药材种植、利用、加工等方方面面。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介绍,她及团队曾对《中国药典》收载中药的原始生境做了调查,结果显示道地药材并不是单一种植模式,可以用拟境栽培模式,用林下种植或农药兼作、轮作等各类方式,打造中药生态农业,不仅通过空间综合利用让地于粮,更通过生态系统循环利用产生综合效益,为农民带来更高收益。郭兰萍以天麻和冬笋种植为例,使用冬笋收获后的菌材再进行天麻种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冬笋种植后的废弃物,还可以利用菌材中的物质提升天麻产量。“中药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中药循环利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提升中药材产量、质量和种植规模等各个方面而言,都能很好促进中药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段金廒则从中药工业减排增效的角度来谈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他提到,中药产业发展迅猛,每年我国中成药、功能性食品、中兽药、生物农药等药材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药渣固废物高达5000万吨,其再生利用可释放潜在价值千亿元。通过循环利用和技术创新,可以共同打造“中成药渣无害化处理-专用肥研发生产-药材基地土壤改良-药材品质提升”产业化示范闭环,“这种从中药农业到中药工业的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顺应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是我们作为中药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秉承“源于农田,归于农田”的循环经济理念,段金廒创新提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和绿色发展策略,创建了中药资源化学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了适宜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和物理转化循环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中药资源产业从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开拓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的新领域。他表示,中药资源化学学科交融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要立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循环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未来要继续带领团队,培养学生,将科学研究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为江苏乃至全国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63/0/JcXzO3gb3SWLCvg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