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药饮片数智化识别技术及质量控制标准研修班”顺利举办

发布者:徐钰君发布时间:2025-10-15浏览次数:16

10月12日-13日,2025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药饮片数智化识别技术及质量控制标准研修班”(项目编号:GZZYJJTJ1028009)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顺利举办。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王卫红处长、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孙骏副主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兰青山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曹凯书记、南京中医药大学陆兔林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村研究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参加研修班。

2025 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药饮片数智化识别技术及质量控制标准研修班”现场

开班仪式上,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王卫红处长、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曹凯书记为研修班致辞。王卫红处长指出,运用数智化技术提升中药饮片的识别精准度、炮制规范性与质量控制水平,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次研修班聚焦行业前沿,汇聚权威专家,为全国同行提供了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平台,高度契合江苏省加快“数字智能+中医药”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希望学员珍惜机会,深入研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共同为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王卫红处长致辞

曹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将传统中药经验与现代数智技术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必然路径。他表示,作为本次研修班的承办方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药学院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期汇聚智慧,共同探索中药产业标准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范式。

曹凯书记致辞

上海中医药大学董志颖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向日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李伟东教授主持,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兰青山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孙骏副主任、泰州中医院殷生楠主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曾白林主任、浙大城市学院肖铎教授、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周云中总工程师、江苏省中医院黄亚威主任作专题报告。

兰青山主任委员指出,中药饮片产业需着力破解质量认知、标准统一与产业现代化等现实问题,应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并通过完善新标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孙骏副主任强调,中药变更管理需科学评估风险,并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例,指出需构建从药材源头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殷生楠主任介绍了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路径,包括建立标准化可追溯体系、实现全流程扫码闭环管理,以及加强药学人才培养;曾白林主任系统阐述了医疗机构中药药事质量控制的三大核心目标与五大关键环节,强调从招标采购到制剂生产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肖铎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中药炮制装备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AI大模型+工业智能控制”体系,推动传统炮制经验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周云中总工程师以经典微丸品种为例,展示了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实现了从经验依赖到参数化控制的突破;黄亚威主任提出“医药一致”质控理念,通过“三一致”“六定准则”等具体措施,构建了饮片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10月12日专家报告

圆桌研讨会聚焦“中药饮片传承、药智化创新与质量控制”核心议题,邀请科研、临床、企业、院校领域专家代表共话行业痛点、分享实践经验,为中药饮片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

张村研究员强调炮制研究必须坚持以临床疗效为核心,提出“人机融合”的智能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经验向数据化转化;束雅春院长系统提出“1核心2基础3重点4路径”质控体系,倡导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戴衍朋研究员通过实地调研指出当前麦芽、山楂等药材存在的质量问题,呼吁加强产地加工规范化管理。来自产业界的代表也分享了实践心得。王礼均董事长强调要将质量控制贯穿生产全过程,计划将老药农经验融入现代工艺;陈井太董事长通过具体案例说明炮制工艺中“火候点”控制的重要性,坚守“疗效优先”的行业底线;倪文澎主任则结合医院实践,反对单纯追求低价的集采模式,强调应回归中医药疗效本质。多位专家一致认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传统经验传承与现代技术创新,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与科学发展。

圆桌主题研讨会

10月13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郁红礼副教授主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村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陆兔林教授、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郭志俊工程师作专题报告。张村研究员强调,炮制经验需从主观经验转向客观标准,主张运用多源信息融合等技术构建涵盖性状、成分与活性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技艺与科技融合;陆兔林教授提出,应以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从原料到生产的智能质控体系,通过“标准引领、技术驱动、品牌支撑”推进产业现代化;郭志俊工程师分享了华润三九在智能炒制产线的实践,通过在线传感与工艺模型实现关键参数实时调控,推动生产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型。三位专家一致认为,中药炮制应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统一,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0月13日专家报告

现场交流环节,北京城市学院老师与陆兔林教授、郭志俊工程师围绕中药智能化转型的两大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方讨论了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既懂中医药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生产技术瓶颈突破,重点探讨了在动态炒制过程中,如何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解决在线监测难题。这场对话凸显了“医药工融合”在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思路。

学习结束后,与会学员参观了江苏省中医院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学员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参观了丰富的中医药文物与史料。从历代医籍善本、精制药具,到道地药材标本、百年老字号的发展历程,博物馆系统展示了中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成就与江苏地区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参观过程中,学员们不时驻足,就感兴趣的展品与讲解员进行交流,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中药炮制技艺的传承与演变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此次参观作为本次研修班的实践环节,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专业知识,更增强了大家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

 





南中医药学院南中医药学院学子南中医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