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与贵州榕江结缘20周年之际,8月29日—31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化学研究生党支部积极响应校党委研工部和团委的号召,带领支部党员与研究生贯众硕博服务团一起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开展了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暑期社会实践。支部党员以“党建+科研+服务”为纽带,将中医药资源调研、技术帮扶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在苗岭侗乡的沃土上践行新时代中医药人的责任担当。该项目作为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新时代伟大变革暑期实践”立项项目,得到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生工作处和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张晶及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副处长刘江涛随行指导。
党建引领,共建百草园播种希望
此次实践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在栽麻镇中心校举办的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座谈会上,支部副书记童莹莹结合自身科研与成长经历,与实践团和支教团成员分享了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与成长方向,并表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我们真正理解了‘中医药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
支部与栽麻镇中心校举行“岐黄育苗,仲薏栽麻”百草园教育基地挂牌仪式。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张晶,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副处长刘江涛,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研工部党委书记张军,校团委书记史文川,药学院张瑜副教授与栽麻镇中心校校长罗彬菠共同为“栽麻百草园”共同揭牌。这片融合中草药种植、教学实践与文化展示的基地,成为支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平台,也是探索中医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有益尝试。栽麻镇中心校校长罗彬菠感慨道:“基地不仅种下了草药,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
技术赋能,构建全周期种植帮扶体系
针对当地中药材种植粗放、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支部党员在张瑜副教授的指导下,深入归柳村田间地头开展系统调研。依托专业优势,他们对黄柏、何首乌、钩藤、沙姜等道地药材的种植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建立“专家引领+研究生实践+农户参与”的联动帮扶机制。通过普及土壤管理、生态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师生们提供从选种、育苗到采收的全周期技术支持,助力农户实现从“经验种植”到“科学种植”的转变。本次技术服务活动通过精准对接农户实际需求,有效促进了高校科研资源与乡村发展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推动生态循环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注入新动力,助力中医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药资源与化学研究生党支部以资源整合、技术输出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栽麻镇的中药材产业振兴。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不仅让中医药智慧在苗岭侗乡生根发芽,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党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使命担当。今后,支部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让岐黄之术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力量!(特约通讯员童莹莹/文 夏子豪 童莹莹/图)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b93826e4b09ac140bc3b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