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8月14日至20日,“金陵先锋”南京市退役大学生士兵志愿服务队南京中医药大学分队开展“横山村‘红领巾小铁军’讲解团夏令营” 红色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接力,红色火种点燃童心
“金陵先锋”南京市退役大学生士兵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21年7月,由南京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牵头管理,以在宁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为主体,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社区服务和乡村支教等公益事业。2024年,该服务队入选全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辅导员王元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加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作为分队负责人,他积极策划此次活动,希望借助“政校企地”联建共创机制,引导少年儿童深入学习横山新四军抗战历史,将“铁军精神”内化为成长动力,增强历史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筹备初期,分队成立临时党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从课程设置、人员选拔、物资准备到安全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江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横溪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和横山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协助协调活动场地,招募对演讲和主持有兴趣的孩子,尤其是家风优良、具有红色传承背景的儿童。
薪火相传,三代同心共育“小铁军”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清晨,横山村响起清脆有力的口令声,志愿者们一大早便带着孩子们练习站军姿、转体、齐步走等队列动作。孩子们目光坚定、腰杆笔直,汗水浸透衣襟也没有丝毫松懈。“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训练间隙,志愿者们一句句教唱《强军战歌》。
国防教育课上,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防与形策教研部主任陆华教授,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和生动朴实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到开国大典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今昔对比,阐释“国”的意义与“家”的担当,引导孩子们树立“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观看影片《南京照相馆》时,很多孩子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这一刻,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珍贵无声地浸润每一颗童心。
解说词练习环节,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分组结对,从语音语调、表情管理到肢体语言,一字一句反复推敲、细致打磨。孩子们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卡壳忘词,到后来能够流畅自信、声音洪亮地完成讲解,志愿者们用真诚的陪伴与鼓励,书写出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爱。
夏令营还特别邀请了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陈列馆的讲解员刘维保老人为孩子们授课。刘老结合儿时记忆和横山村史料,深情讲述横山地区军民并肩抗日、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亲自为孩子们示范讲解技巧和礼仪规范。他握着孩子们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你们要记住这段历史,把铁军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精神延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8月20日上午,“红领巾小铁军”讲解团结营仪式在“新四军在江宁”专题展馆内隆重举行。仪式现场,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鉴定学系教工党支部和横山村党总支签署校地功能型党支部联建共创协议,药学院党委书记和横山村党总支书记共同为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横山村教学实践基地揭牌。
仪式最后,全体人员跟随“红领巾小铁军”讲解团走进江宁横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陈列馆。“小铁军”们统一着装,精神饱满,用坚定而清晰的话语,将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刘老在人群中静静地聆听解说,眼中不时泛起泪光。他欣慰地说道:“这些孩子让我很感动,铁军精神没有断代,也不会断代,它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此次夏令营成功搭建起“老—中—青—少”四代同堂、共学共育的红色教育平台,老一辈革命者的深情寄语、中年退役军人的深厚情怀、青年退役大学生士兵志愿者的热血奉献和少年儿童的纯净初心,共同编织出这个夏天最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