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
发布时间: 2014-06-11 浏览次数: 140

学术带头人:胡刚

    胡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内容】

    脑卒中、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的神经生物学与药物治疗学。

    建立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

学科带头人:陆茵

    陆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科带头人,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食品保健品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内容】

    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血管的影响及分子机理。

    活血化瘀中药对血小板介导的肿瘤转移的影响及机理。

    基于生物信息网络下对活血化瘀中药及方药的研究。

学科研究方向

    1. 中药及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 中药药效和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及评价体系的研究

   3. 以中药大品种作为研究切入点,开展现代中药新药的二次开发

拥有的研究平台:

   平台一: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与药理学研究

   平台二:中药及复方干预肿瘤及分子机理研究

   平台三:中医方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控与机理研究

   平台四:中药及复方防治慢性肝病分子机理

   平台五:中医方药对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

   平台六:中药临床与临床前效应及安全性规范化研究

学科历史沿革

     中药药理学学科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一级学科,由药学院的药理系、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及江苏省植物深加工研究开发中心药理毒理研究室在教学和科研积累中逐步融合形成的。

     1991,我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具有中药药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的大学(全国只有两所中医学院开办)扩大了我校在中药药理学术界的知名度。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以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主编、副主编工作,使本课程一直居国内领先地位,对全国中药药理学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2001年国家科技部在我校设立了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的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建设(南京),中药药理实验室2007年成为部省共建建设单位,2008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并组建了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学科于1991年获药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获中药药理学方向中药学博士生的培养资格,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并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中青年专家。学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7名,教授10名,副教授16名,讲师5名。其中博士27名,硕士4名,博士在读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全国中药实验药理学会副主任1名。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5名,青蓝工程9人次,省、国家新药与保健品审评专家5名。有国外进修经历教师11名。

学科学术水平与特色

    本学科目前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目前中药药理学形成了三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药药效和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及以中药大品种作为研究切入点,开展现代中药新药的二次开发。并在神经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免疫疾病及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研究平台,尤其在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病理机制、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作用机制、生物色谱技术及中药药效安全性研究技术规范及实验室研究的数据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学科通过近年的建设探索,认为应从中药复杂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模式出发,综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探索中药配伍效应及效应成分的微观基础。这些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1)建立多指标生物效应评价系统

2)中药效应物质现代分离分析集成技术

3)基于生物分离、效应成分富集的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和技术

4)中药谱效关系研究

5)中药效应成分定向剔除技术

6)采用比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类方的效应物质基础共有规律和各异性特征

7)利用报告基因技术开展中药效应成分与生物效应的关系研究

8)利用建立的模式生物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模型,在基因水平探讨同类方药的作用差异

9)构建VEGFAngiopoitein等致病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在细胞、器官、整体动物水平,开展基本方及类方的比较研究

10)利用建立的细胞多种信号通路技术平台比较基本方及类方的共性作用及个体差异

11)利用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相结合探讨中药的整体调控

   这些方法学的探索使得学科的建设始终保持在全国的前沿。

学科工作实绩

      主编人卫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副主编人卫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和《药理学》。主编人卫出版社专著《血管生成研究方法学》。

      学科承担的《中药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双语)》课程2010年成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培养博士获得全国优博提名奖1项、江苏省优博2项,江苏省优硕4项,江苏省优秀本科生论文1项。培养研究生8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培养研究生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3项。

      培养本科生3人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培养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5项。

      近五年学科承担了科技技术服务80余项,转让科研成果1项,获得转让经费1000多万元,获得专利10余项,主持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4项部省级项目,发表文章330余篇。

学科发展趋势

       基于现代生物学方法和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是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学科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围绕中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社会需求构建学科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药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