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药药剂学
发布时间: 2014-06-10 浏览次数: 243

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药药剂学

一、学科历史沿革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学科隶属于中药学一级学科,建立于1960年,1994年确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2年确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自1986年、1994年分别开始招收中药药剂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设立中药药剂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学科。中药药剂学是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中最具优势的二级学科之一,2001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药学重点学科,2010年被列为江苏省中药学优势学科建设,2013年被列为“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二、学科带头人简介

狄留庆,男,1964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中药药剂学学术方向带头人、药剂学硕士学位建设点负责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研究带头人、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中心主任。

主要承担《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选论》等课程教学,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全国制药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药剂学》与《药剂学》、新世纪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专论》、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等。

长期从事中药新剂型新技术应用与生物药剂学评价研究,主持承担国家863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3项;主持新药开发10项,并已研制成功6个中药新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其中授权18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

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称号。

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考试中心命审题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世界中联学会中药新型给药技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副秘书长及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经皮给药及新型给药系统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三、学科建设情况

1.重点学科的基础建设

本学科2001年确立为国家中管局中药制药重点学科,2005年通过中期建设评估,2008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重点学科专家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列为江苏省中药学优势学科建设,2013年被列为“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2.研究方向

本学科有三个研究方向:(1)中药制剂分离过程关键技术应用研究;(2)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关键技术应用研究;(3)中药新药创制与产业化研究。

3.学术队伍

本学科专业人员共2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知识结构基本合理,呈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趋势,其中教授4人,占15.4%,副教授12人,占46.2%,讲师10人,占38.5%;博士学位20人,占76.9%,博士:硕士之比为20545岁以下高级职称12人,占46.2%。学位结构合理,外校毕业教师与本校毕业教师之比为1:1

4.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

2009年至2013年,共培养本科生3919人,授予学士学位2397人。培养硕士研究生217人,授予硕士学位107人。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授予博士学位8人。

本学科教材建设成果显著,学术带头人范碧婷教授曾主编国家中医药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五版教材),刘汉清教授、狄留庆教授先后副主编“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自国家SFDA执业药师考试制度实施以来,范碧婷、刘汉清、狄留庆教授主持参与《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应试指南的编写、命审题和组卷工作。此外,本学科累计主编或副主编本科教材6部,其中《中药药剂学》3部、《工业药剂学》及《物理药剂学》各1部;编写研究生教材《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中药药剂学专论》、《物理药剂学》;主编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

5.保障条件

本学科近5年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专项、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50多项,其他部省级课题20余项。

建有的科学研究平台包括: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学实验室(三级)、教育部中药制剂学省部共建实验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制剂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

四、本学科在同类学科中的地位与优势

本学科是“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药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中药学一级重点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和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水平。

1.教学优势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我校第一批校级优秀课程,并于1995年、1997年被连续确认为校级优秀课程,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二类优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为了适应普通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近年来多次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在灵活应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坚持中医药特色,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在我校中药药剂学教授、专家们多年的努力下,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建立了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

2.科研优势

中药制剂与剂型创新的前提是分离精制,在分离过程研究上,特别是中药复杂体系的分离规律及中药膜分离应用研究方面,通过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及支撑项目的研究,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具有较好的学术研究创新和产业化前景。

在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上,通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攻关支撑项目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中药速释微丸、复合粒子释药、微粒靶向给药等创新剂型研究的优势。

3.人才优势

本学科师资队伍构成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优势。26名专业人员中,博导 2名,硕导8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 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对象3 名。本学科专业人员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知识结构基本合理,呈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趋势。

综上表明,本学科产学研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学研究促进新技术、新方法、新剂型的教学内涵质量提高,研究方向立足于共性技术为主,并以产业应用、产品研发为载体,推动学科与企业的广泛合作,成为产学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