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药化学
发布时间: 2014-06-10 浏览次数: 154

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药化学

 

学科带头人:李祥

学科研究方向:

学科学术水平与特色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科成立于1959年,中药化学二级学科是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中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经过50余年的不懈努力,依托中药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目前拥有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教育理念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级别类型完善的科学研究项目、运行体制合理的学科管理机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研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过程中,本学科逐步形成了中药化学成分高效分离的适宜方法技术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修饰策略与方法学研究;中药代谢产物及其活性表征研究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经济社会和中药行业发展中作出了显著贡献,在国内同类院校、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声誉。

   本学科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96开始招收博士生,为国家培养数百名高层次中药研究人才和技术骨干。通过对本科和研究生的中药化学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为我国中医药教育、研究和产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中高级专门人才,在全国中药化学学科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科队伍有明显的学历、学位优势。三分之二的专职人员为博士学历、学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罕见的高学历学科队伍,也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少见的;兼职人员也大多为博士或博士在读。在学缘结构方面,31位人员分别来自7所大学。队伍精干,科研教学能力强,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充分保证了该学科的科研教学质量。

本学科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能力。主要承担《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波谱学》、《波谱解析》、《中药化学实验技术》、《中药化学选论》等本、硕、博士学位课程。此外,还兼任《药学专业英语》、国际(医药)贸易专业的《基础化学》、《植物化学》等课程。其中《中药化学》课程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2008年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本学科人员作为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参编了几乎所有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使用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统编教材。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一定的地位及影响力。本学科主编和参编30余部教材与著作,其中主编的《中药化学》、《中药化学实验操作技术》和《中药制剂分析》被20多所学校作为教材使用,并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材特别奖;参编的《中药化学》教材200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二等奖

    近五年,在国内外权威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约200余篇,被SCI收载63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省教委等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近五年来,本学科主持和承担的各级课题有59项,其中主持的国家级课题16项、部省级课题19项、厅局级课题14项、校级课题10项;其它承担的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近二千万。本学科承担国家“十一五”创新药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本学科在人员队伍,学术底蕴,学科基础,教学基础,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及综合科研教学质量等各方面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处于领先地位。

学科发展趋势

建立中药化学的理论体系,整理中药化学学科古今文献,建设网络信息数据库,编辑高水平中药化学专著和教材,探索新世纪中药化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特色的、能反映中药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需要的研究方向,着重突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精制技术,中药活性成分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研究。在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诠释有效成分体内代谢机制上取得显著成绩,力争本学科总体学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本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为中药及相关产业输送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造就一批融多学科知识与技术、学术造诣较深、具有创新学术思想、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具有自主、持续地培养行业高层次人才特色的基地,成为全国跟踪中药化学研究发展前沿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从而推动中医药的学术发展。

 

   (1)中药化学成分高效分离的适宜方法技术研究(学术带头人-彭国平)

  (2)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学术带头人-李祥)

  (3)中药化学成分的修饰策略与方法学研究(学术带头人-李伟)

  (4)中药代谢产物及其活性表征研究(学术带头人-居文政)